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是要实现幼儿现有的水平向可能达到的水平发展,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而定,以促进提高幼儿潜在发展水平为目的。例如,幼儿对轻黏土感兴趣,可用轻黏土立体参考作品吸引幼儿,使他们渴望使用轻黏土展现立体艺术,解决他们的美术能力从平面向立体过渡的问题。
因此,要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幼儿有足够的了解,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品质等各方面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幼儿游戏的环境,提供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教学时机,对教育规律要有精准的把握,对教育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要掌握好适时进入与退出的技术,在幼儿需要帮助时,要有敏锐的直觉决定是否对幼儿活动进行干预及怎样干预,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
再者,教师需不断地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活动内容,并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探索活动中去,在过程中领悟与幼儿互动的精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并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商共议,互相分享知识,以此整理巩固幼儿获得的经验,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最后,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依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进行相应的教学。为了使幼儿各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师可以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在布置区域环境时,提供不同层次水平的操作材料;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准备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问题等。
四、苦练内功,明确角色定位
对特定游戏与教学情景下教育行为的把握,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依靠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依靠教师群体的相互协作、对话和共同建构。教师只有苦练内功,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深入地理论学习,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才能在教学中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情景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另外,在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时,教师还需明确不同教育活动自身的角色定位,包括游戏活动的指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角色一:游戏活动的指导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具备内在动机、适应内部需要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展前,需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的探究需求,以此确定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等要素的游戏条件,包括幼儿游戏的空间、时间、材料。关于游戏空间,教师应该合理地规划室内外游戏活动的场地,保证幼儿游戏空间的开阔且独立,可分区间隔。关于游戏时间,教师必须保证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幼儿自主游戏时间。关于游戏材料,教师应该要提供多样性、层次性、适宜性的材料,特别是低结构的材料,同时需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融入教学的内容。
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支持幼儿自主自由地开展游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适时介入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和疑惑,使游戏进一步开展。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这能够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断深入理解游戏活动中的经验,获得全身心的发展,并享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角色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过程等,做到心中有计划,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方案的制定需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问,并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及各环节的衔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心中无幼儿,一味地按照预设计划执行,不理睬现场教学状况,而应该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不断根据幼儿的反应随时调整活动,并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如分组交流、个人探究等,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将游戏因素融入教学活动中,即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巩固经验。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游戏并非只是一种工具,它强调游戏的本体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幼儿天性———“玩”的游戏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教学游戏时,需要考虑选择适宜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游戏的主题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匹配,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而在开展中教师应与幼儿保持平等的、积极的、开放的互动模式,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并发挥最大化的价值。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