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构建“互享互融”的共生体
面对着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与发展,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让自身成长起来。学校成立四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专业水平的教师同盟:青蓝共生体、新教师创意坊、名师俱乐部、同伴研究部落。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走穴学习、碎片学习等方式,借助骨干引领、梯队滚动、协同发展,形成教育教学“专业共生体”。
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最深层次的转换,动力内化意味着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当我们把这些“专业共生体”的内在价值与动力调动、开发出来,才能在应对外在需求时保持主动,善于选择且不丢失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科级组就能带领团队成员潜心前行。
三、个群共生,增添教师团队的成长动力
1. 建立螺旋式成长的教师梯队
确立不同梯队教师的发展目标,有效地进行校本研修。第一梯队教师努力成为“领航教师”,能针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点穴式的改进和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第二梯队教师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针对研讨中的问题,对不足之处有深层次的思考,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勇于超越自我;第三梯队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能上移植课,在移植过程中与优秀课例对比与反思,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感知深层化。
2. 提升四型四格的班主任素养
“新基础教育”研究,培育主动、健康发展之人,同时也要育主动健康发展之“己”。按照分层分批提升人才培养提,探索“4+4”班主任梯队培养机制,对班主任分层次进行“四格”培养,在“无格”中“入格”,在“升格”后“出格”;推行“四营”班主任学习空间,引导班主任由合格向优秀转变,由职业型向专业型转变。学校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为了自己”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为“为别人”,更不是“配合别人”,而是“志同道合”一起推进学校变革。“不等待、不依赖、不空谈”,当教师团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成长当作“自己的事”的时候,才能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最后超越自我,突然有一天发觉自己“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这时候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生命自觉,驱动内生力,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