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回答、表演、朗读等活动后教师做出的评价语言,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课堂上,教师有效积极的评价语犹如冬日里的阳光,沙漠里的甘泉,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其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还能影响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参与感。因此,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评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建立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
这种生态评价机制,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多角度、多创意、针对性的评价,避免出现“好”“很好”“很棒”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语。评价时可针对回答内容进行回应,亦可针对回答者表现进行点评,如“我觉得你的‘牛劲儿’读得特别好!‘虎劲儿’和‘猴儿’有一点点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孩子读得非常准,她在读‘儿’字前面那个字后,把舌头往上翘一点儿,就读得更好了”“这个词抓得非常准确”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
其次,还要具有激励性。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参与的喜悦,教师努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在《小嘎子和胖墩摔跤比赛》这一课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约30次,这些评价语多是激励式的,比如“你很善于捕捉信息”“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从你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你的自信”。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肯定了孩子回答问题的勇气,鼓励了孩子参与课堂的信心,唤醒了学生心中想要表现自己的精灵,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再次,生态评价机制还要强调生成性。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开始不断从“预设形态”走向“生成形态”。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预设性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师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情景,建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例中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欲言又止的问题,教师选用了“说错了也没关系,敢于表达就是进步”这样的评价语。这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引导和促进了课堂的生成性。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