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操作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这就要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操作、模拟、作图、讨论等形式,在迅速、灵敏、连贯和较短的时间内构成设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到超凡脱俗,不落窠臼的思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做到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以下面这道题为例:小明家在学校正西方,距学校200m;小亮家在小明家正东方,距小明家400m;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距学校250m。在下图中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比例尺1:10000)。
教师要先让学生分析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道题中,200m=20000cm,400m=40000cm,250m=25000cm。则:
小亮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0000×(1/10000)=2cm。
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40000-20000)×(1/10000)=2cm。
小红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5000×(1/10000)=2.5cm。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开展学习。上述四个策略,除了能够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以外,还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龙建刚